科研平台

 

近年来,学院积极筹措资金通过:中地共建专项资金;省财政厅专项资金;重点学科配套资金、学校科研配套资金。相继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设了省内院校中最先进的美术实验教学与科研平台。

引进一批国际前沿的数字化技术设备,目前仪器台件数达200余件,包括具备国际领先技术水准的酷卡机器人、德国克鲁兹古画扫描仪、尼龙粉末3D打印机等,硬件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同类实验室领先水平 。

学院拥有工作室、实验室51间,教学面积4250平方米。其中包含以下平台:

 

 绘画综合材料实验中心

油画修复实验室

一、实验室的主要功能:

绘画综合材料试验中心油画修复实验室的功能与职责,本工作室分三个方面:

1.绘画材料研究与试验教学

绘画材料的研究与教学应用,通过对绘画材料研究与试验了解材料的特性、优点与缺点,对绘画材料做一个系统的统计,归纳便于学生更为准确更为科学的了解绘画艺术中材料的重要性,通过了解绘画材料的特点和在不同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化,合理运用绘画材料的特性,在相应的物理自然条件下所产生的最为稳定的状态
2.油画修复的研究与试验教学

油画修复是以绘画材料为基础,通过对绘画材料的深入研究的同时,对已受损的油画作品进行评估,评估作品的受损程度,制定修复方案,对已受损的油画作品修复到什么程度最为恰当,做有效估算,从而进行科学修复和保存,为油画作品修复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和有利参考。

艺术品的修复不单单是对画的修整与修理,也并不是单纯的恢复事物的外貌的某种实用功能技能。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保存人类文化传承的行为,这种行为有其准则,有其对事物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集中体现。在修复理论上依附于科学实践,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上的哲学思辨,既要为艺术品的本身历史性负责,同时又不能损害艺术品未来的价值观和维持它的独有的呈现状态。

3.绘画作品的数字采集及复制(其中包括油画、国画、版画)。

绘画作品对艺术家、画家来说至关重要,以往以来很多艺术作品由于保存不善,或人为损毁,为了留住作品的最原初的面貌, 学院购置的大型扫描设备,为此提供了便利。以当今全球最高解析度的数字采集系统将书画原作进行全息处理,保留最具学术与审美价值的原始“DNA数据”。其中经过扫描的作品数据经过整理保存,为展览、出书提供了达到国际水平的高清图片, 为展览运行大大提高了便利。

作品复制:把已有的大师作品和高清的优秀作品,进行数据再现,复制出质量上乘清晰可见的艺术作品,细节还原度和绘画品质还原到最好,用于教学中学生临摹,让学生更为直观的看到和感受到大师作品的精妙之处,让其有身临其境置身其中的艺术氛围。

二、  教学成果

绘画综合材料试验中心油画修复实验室自建立以来,通过授课传导传统油画技法,绘画材料的教学工作和文物保护与保存的相关知识,自工作室建立以来,参与数字采集,为画展展出和画展作品数字化采集,出版书籍提供国际水准的高清DNA数据。

其中参与的展览有:

1、2014年至2015年,工作室参与 “绘境文心——胡悌麟作品文献展”部分作品的修复与作品维护工作,2015年4月“绘境文心——胡悌麟作品文献展”在吉林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2、2015年,工作室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美长白”长白山题材美术作品全国巡展的数字采集工作和部分作品的修复工作。

3、2016年,工作室参与北骨南风孙天牧作品捐赠展的数字采集工作。

4、2017年,工作室参与“与自然对话赵开坤油画作品回顾展”。修复部分作品,及所有作品的数字信息的采集工作。

5、2017年,工作室参与即将在吉林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法相随心许占志作国画品展”,数字信息采集工作。

三、运行过程

1.绘画材料的研究与实验工作,运用到实践教学当中,绘画材料在艺术品中的重要性,通过对材料的了解更好的在实践教学中,在作品中了解绘画材料本身的自然属性、物理属性及化学属性,其自身特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材料的特点,发挥作品创作的可能性。

2.油画修复与绘画材料研究相结合,对已发生损坏的作品和急待修复的作品,进行修复和维护。由于油画修复的保存与维护国内发展比较晚,很多材料和设备都需要依懒进口,工作室的设备大部分都是从国外通过采购获得,尤为珍贵,每修复一件作品的所需要的物资、时间和精力都是巨大的,修复的过程是繁复而漫长的,一、需要通过对作品的最初受损的状态作出评估,二、再对作品进行科学检测,三、制定修复计划和修复方案,四、根据修复方案对作品不同程度的受损状态进行恰当修复,五、对已修复的作品建立档案,归档,建立数据库。

3. 绘画作品的数字采集及复制(其中包括油画、国画、版画),在此此项工作的开展,为院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利,目前为止扫描高清DNA数据作品上千件之多,复制的油画作品、版画作品国画作品、数百件用于教学,师生的临摹与创作。参与画展书籍,个人作品书籍的高清数据采集无数。在此基础上,为院校老师,单独建立数据库,收集老师的作品,为以后出书,展览提供最有效的便利。

 

 

吉林省3D艺术实验工程研究中心

近年来3D打印技术的日益成熟,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早在2013年成立3D打印与数控雕塑成型实验室,进入3D数字艺术应用领域的研究,几年来,已经在雕塑工程应用、艺术品开发、雕塑创作、文物数据化保护、实践教学、技术应用推广等方面积累了足够的经验。

2015年,美术学院在此团队和技术设备基础上,获批为吉林省3D艺术实验工程研究中心,开始服务于实验教学环节。

将吉林艺术学院3D艺术实验能力、提升为国内艺术类院校的领先地位,并将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辐射全国的优势应用项目,是工程中心的主要任务。

本实验室现有教师2名,其中副教授1人,实验员1名;实验项目工作小组成员3名(本科生)。

一、硬件条件:

吉林省3D艺术实验工程研究中心总面积380平方米,分为数字雕塑创作打印体验区,激光粉末工程打印区、库卡机器人雕刻区、后处理区、综合空间五部分。
拥有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3D激光粉末烧结工程打印机组、熔融挤压快速成型机Inspire A450、Kuka7轴自动逆向工程机器人等重要设备。

二、工程中心主要功能

1、3D打印技术在雕塑模型制作上的应用。在公共艺术设计领域,可运用Rhino、3dmax、Zbrush等软件构建方案,经立体打印生成小型雕塑样稿或微缩场景。可以更加科学的评估:作品与所处环境的适度比例关系、结构荷载能力、结构稳定性等,3D成型技术将在公共艺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数字雕塑技术在雕塑工程上的应用。在本实验室开发的3D雕塑建模和数字雕刻技术流程中,采用数字扫描或数字建模中,可以完全实现现实主义写实雕塑的数字化建立,并采用3D数字雕刻机组,完成大型雕塑的等大雕刻,其产品直接用于雕塑成品或雕塑铸造磨具。极大提高时间效率、降低人工成本、降低材料成本。

3、3D数字化艺术语言在雕塑创作中应用。随着计算机三维设计指令的丰富,使用3D数字化艺术语言,创作出更为现代的造型语言。本中心以大赛和科研带动创新设计,并将成果和技术转化到本科教学中。

三、辅助教学环节:

1、将研究成果应用在教学设课中。通过对3D技术探索,带来了更多的雕塑造型可行性,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探索中,我们发现的很多通过3D技术产生的优秀艺术语言,并将之纳入本科的教学中,建立了包含《数字雕塑创作研究》、《数字雕塑创作实验》、《公共环境雕塑创作》等系列课程,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2、3D建模和3D打印技术在学生雕塑创作中的应用。同学们在掌握3D建模和3D打印技术后,多次采用此方式设计雕塑作品和相关创意课程的作业。其作品在各种雕塑赛事中以优异的效果呈现,获得奖励和奖项。

四、运行过程:

1、工作任务:拓展科技背景下的数字化艺术语言的发掘,建立传统雕塑艺术语言所不具备的现代造型艺术;建立数字化文物保护和复刻的有效方法;将研究成果和艺术表达方式进入教学中,拓展学生在公共艺术和抽象造型艺术领域的创作方法,引导公共艺术设计实现全面数字化创作。为学校师生、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提供前沿的设备和技术保障,成为最完善的学术研究、技术应用平台。

2、服务对象:服务于美术学院本科生的相关课程实验;研究生的创作及实验;教师的艺术实验;科研创作;学院的社会服务及大型创作任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及交流。

3、工作能力:辅助教师相关方向的科研创作;积极推广三维艺术创作交流;配合本科、研究生的课程实践教学;推广的相关技术的产业应用与社会服务。
 

 

吉林省装裱与古画修复实验室

传统装裱工艺和纸质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珍品这一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延续、传承的有效手段。2008年6月“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国以来,吉林艺术学院一直是“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有地”,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促进、推动、传承作用。2002年,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古字画装裱修复工作室”。经过多年经营和研究,2006年,“揭裱与修复”学科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学科”,2010年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

随着我国文博制度及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技术的不断完善,为保持吉林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有地”的传承优势,培养传承人才,充实专业学科建设,拓宽教学、科研领域,2016年,美术学院在教学、科研、技术等方面积累大量经验的基础上,“装裱与古画修复实验室”正式建立,开始服务于实验教学及科研环节,目标是增强纸质丝织品保护、美术类经典作品修复艺术品修复、相关材料应用的实验能力,并提升为国内艺术类院校的领先水平。通过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完成古旧字画、纸质丝织品文物艺术品的保护、修复、重装的研究课题与项目。

本实验室现有副教授1人,讲师1人,实验员1名;实验项目工作小组成员3名(本科生)。

一、硬件条件:

装裱与古画修复实验室总面积90平方米,装裱修复案台4个、72寸平板显屏电脑1台、装裱机1台、纸质材料裁切机1台、美的电冰箱1台。

二、实验室主要功能

1、纸质丝织品文物艺术品装裱修复的材料检测、分析与制作。

对中国传统书画作品装裱、纸质丝织品艺术品保护、修复的应用材料,(纸质丝织品材料、颜料、墨、胶品、药剂等)的性能、特点做出有效的检测、评估、识别、鉴定,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为纸质丝织品艺术作品的保护修复方案提供信息支持

2、纸质丝织品文物艺术品的保养、维护与修复。

主要针对美术类经典作品(古旧字画、纸本艺术品、现代艺术家作品)进行科学有效的保养护理,对成品裱件进行重装、典藏和维护。其中对古旧字画和艺术作品的修复是实验室作业任务的重要内容,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保护修复技术手段,针对方案制定、淋洗祛污、全色补笔、重装还原等重要环节进行合理操作。

3、培养专业人才,完成专业教学任务,构建现代科学的纸质丝织品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的教学体系。

强化“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模式,增强吉林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有地”的持续动力,发挥积极作用作用,参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整合实验技能教学,提供纸质丝织品文物艺术品的前沿视角。

三、辅助教学环节:

1、参与传统书画艺术品装裱的基础课程教学,包括材料学的识别、检验、应用制作和传统装裱制作技艺,强化课程的实践操作性能,注重手工技能与实验技能的的熟练运用和有机结合。

2、参与纸质丝织品文物艺术品保护修复的教学课程,包括修复材料的选取、制作,古旧画心的修复(补缀、全色、补笔、颜料调配等)、保存与维护,为学生提供具有较强实验性质的技能操作示范,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文物修复观念,掌握实验技能。

四、运行过程:                     

1、工作任务:将研究成果纳入本科教学体系,协助完成教学课程,综合运用检测、材料制作、修复等技术及设备操作。建立科学研究的纸质丝织品文物、艺术品的有效方法和技术。通过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完成古旧字画、纸质丝织品文物艺术品的保护、修复、重装的研究课题与项目。

2、服务对象:服务于美术学院本科生的相关课程实验;研究生的创作及实验;教师的艺术实验;科研创作;相关文博单位、实验基地、专业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的学术研讨交流。

3、工作能力:辅助教师相关方向的科研创作;积极推广三维艺术创作交流;配合本科、研究生的课程实践教学;推广的相关技术的产业应用与社会服务。

 


 

铜版实验室

铜版实验室以服务于版画系师生课程的具体要求为前提,以对版画系师生自由开放的方式,在时间(学期内每周一至周五)、材料(调墨油、松香粉、沥青油等基本耗材)、设备(烤版台、铜版机、飞尘箱等设备)、工作人员(实验室实验员)等方面全面配合、指导的方法下安全开放运行。

为了顺应当下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需求,吉林艺术学院版画系教学采用了导师工作室和版种实验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本实验室现有教师1人,实验员1名。

一、硬件条件:

铜版实验室面积85平方米,分为制版区、腐蚀间、铜版印制区、后处理区四部分。
拥有烤版台、铜版机、飞尘箱、腐蚀间等主要设备。

二、实验室主要功能

总体执行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实践教学、科研创作、学术交流几大功能。

三、辅助教学环节:

1、实验室与教学课程紧密结合。设立了《版画技法与创作(四)(铜版、石版)》、《版画技法与创作(五)(铜版、石版)》系列课程,直接为学生的铜版课程及教学研究提供专业实践环境和版画设备支持,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2、铜版画技法在学生版画创作中的应用。学生们在掌握铜版画技法后,教学成果业绩斐然,作品在各类国家级、省级等专业展览中都有大量的各种奖项斩获。学生利用铜版画技法在各类社会公益、商业活动中也有所应用。在提高个人艺术认知与专业自信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四、运行过程:

1、工作任务:专业教学任务和科研创作任务。

2、服务对象:服务于美术学院本科生于铜版画相关的课程实验;研究生的创作及实验;教师的艺术实验;科研创作;学院的社会服务及大型创作任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及交流。

工作能力:辅助教师相关方向的科研创作;积极推广铜版画艺术创作交流;配合本科、研究生的课程实践教学;拓展与推广相关艺术的产业应用与社会服务。

 

 

 

木版实验室

木版实验室以服务于版画系师生课程的具体要求为前提,以对版画系师生自由开放的方式,在时间(学期内每周一至周五)、材料(调墨油、滑石粉等基本耗材)、设备(调墨台、木版机、凉画架等重要设备)、工作人员(实验室实验员)等方面全面配合、指导的方法下安全开放运行。

为了顺应当下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需求,吉林艺术学院版画系教学采用了导师工作室和版种实验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本实验室现有副教授教师1人,实验员1名。

一、硬件条件:

木版实验室面积85平方米,分为木版制版区、木版印制区、后处理区三部分。

拥有调墨台、木版机、凉画架等主要设备。

二、实验室主要功能

总体执行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实践教学、科研创作、学术交流几大功能。

三、辅助教学环节:

1、实验室与教学课程紧密结合。设立了《版画技法与创作(一)(木版、丝网)》、《版画技法与创作(二)(木版、丝网)》、《版画技法与创作(三)(木版油印水印套色)》、《版画技法与创作(六)(木版油印水印套色)》系列课程,直接为学生的木版画课程及教学研究提供专业实践环境和版画设备支持,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2、木版画技法在学生版画创作中的应用。学生们在掌握木版画技法后,教学成果业绩斐然,作品在各类国家级、省级等专业展览中都有大量的各种奖项斩获。学生利用版画技法在各类社会公益、商业活动中也有所应用。在提高个人艺术认知与专业自信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四、运行过程:

1、工作任务:专业教学任务和科研创作任务。

2、服务对象:服务于美术学院本科生于版画相关的课程实验;研究生的创作及实验;教师的艺术实验;科研创作;学院的社会服务及大型创作任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及交流。

3、工作能力:辅助教师相关方向的科研创作;积极推广木版画艺术创作交流;配合本科、研究生的课程实践教学;拓展与推广相关艺术的产业应用与社会服务。


 

 

丝网实验室

丝网实验室以服务于版画系师生课程的具体要求为前提,以对版画系师生自由开放的方式,在时间(学期内每周一至周五)、材料(调墨油、滑石粉等基本耗材)、设备(吸印台、曝光台、烘干箱、绷网机、凉画架等设备)、工作人员(实验室实验员)等方面全面配合、指导的方法下安全开放运行。

为了顺应当下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需求,吉林艺术学院版画系教学采用了导师工作室和版种实验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本实验室现有副教授教师1人,实验员1名。

一、硬件条件:

丝网实验室面积85平方米,分为丝网暗房区、丝网印制区、后处理区三部分。

拥有吸印台、曝光台、烘干箱、绷网机、凉画架等主要设备。

二、实验室主要功能

总体执行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实践教学、科研创作、学术交流几大功能。

三、辅助教学环节:

1、实验室与教学课程紧密结合。设立了《版画技法与创作(一)(木版、丝网)》、《版画技法与创作(二)(木版、丝网)》系列课程,直接为学生的丝网课程及教学研究提供专业实践环境和版画设备支持,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2、丝网版画技法在学生版画创作中的应用。学生们在掌握丝网版画技法后,教学成果业绩斐然,作品在各类国家级、省级等专业展览中都有大量的各种奖项斩获。学生利用丝网版画技法在各类社会公益、商业活动中也有所应用。在提高个人艺术认知与专业自信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四、运行过程:

1、工作任务:专业教学任务和科研创作任务。

2、服务对象:服务于美术学院本科生于丝网版画相关的课程实验;研究生的创作及实验;教师的艺术实验;科研创作;学院的社会服务及大型创作任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及交流。

工作能力:辅助教师相关方向的科研创作;积极推广丝网版画艺术创作交流;配合本科、研究生的课程实践教学;拓展与推广相关艺术的产业应用与社会服务。

 

 

石版实验室

石版实验室以服务于版画系师生课程的具体要求为前提,以对版画系师生自由开放的方式,在时间(学期内每周一至周五)、材料(滑石粉、制版胶等基本耗材)、设备(石版机、平版打样机等设备)、工作人员(实验室实验员)等方面全面配合、指导的方法下安全开放运行。

为了顺应当下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需求,吉林艺术学院版画系教学采用了导师工作室和版种实验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本实验室现有副教授教师1人,实验员1名。

一、硬件条件:

石版实验室面积170平方米,分为制版区、石版印制区、平版印制区、后处理区四部分。

拥有石版机、平版打样机、压纸机、凉画架等主要设备。

二、实验室主要功能

总体执行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实践教学、科研创作、学术交流几大功能。

三、辅助教学环节:

1、实验室与教学课程紧密结合。设立了《版画技法与创作(四)(铜版、石版)》、《版画技法与创作(五)(铜版、石版)》系列课程,直接为学生的石版课程及教学研究提供专业实践环境和版画设备支持,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2、石版画技法在学生版画创作中的应用。学生们在掌握石版画技法后,教学成果业绩斐然,作品在各类国家级、省级等专业展览中都有大量的各种奖项斩获。学生利用石版画技法在各类社会公益、商业活动中也有所应用。在提高个人艺术认知与专业自信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

四、运行过程:

1、工作任务:专业教学任务和科研创作任务.

2、服务对象:服务于美术学院本科生于石版画相关的课程实验;研究生的创作及实验;教师的艺术实验;科研创作;学院的社会服务及大型创作任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及交流.

3、工作能力:辅助教师相关方向的科研创作;积极推广石版画艺术创作交流;配合本科、研究生的课程实践教学;拓展与推广相关艺术的产业应用与社会服务。


 


 


发表时间/0

阅读次数/ 丨返回丨


© 吉林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