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涤非作品展
前 言
吉林艺术学院在建校70周年校庆之际为贾涤非先生举办个人油画展,这是吉林艺术学院重视校友艺术业绩、营造校园文化气氛、拓展学术交流的重要举措。贾涤非先生从吉林艺术学院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以来,为中央美院的油画教学不遗余力,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两校之间的艺术交流构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这次展览举办之际,我仅代表中央美术学院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国油画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得到了多样发展的时代机遇,作为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家,贾涤非具有高远的艺术理想,那就是在弘扬传统的基础上锐意探索,坚持艺术思想的不断创新和艺术语言的个人建树。他在油画上的长期努力,形成了他鲜明的个性风格。从1980年代开始,他自觉突破传统的写实表达,以自己对世界和现实的洞察,创作了富有思想锋芒和表现锐气的作品。他的一大批表现都市人物状态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了画坛的广泛关注,他从外部现实看到社会心理现实,以特别的视角审视纷繁的生活景观,展现无意识与意识流的心理景象,营造和构筑了一个类似于超现实的世界。在艺术语言上,他大胆突破传统常规,将现代因素与传统写意相结合,在人物造型上以娴熟的能力刻画众生世相,画面上充满强烈的矛盾性和冲撞性,从而传达了现代生活节奏的密度,为中国油画的表现性绘画开拓了一条充满个性的路径。
在对社会和现代都市主题进行表现时,贾涤非也没有忘记对于大自然乡土的眷恋,他在人物画创作之余画了大量的风景和静物。他笔下的风景多半是北方地区的景致,以朴素的乡村生态和日常生活景象为主,在作品的取景布势之际,呈现出一种贴近大地、贴近自然的人文情怀,特别将北方景象中树木的繁茂之象、土地的浓厚之感以及空间的透朗之境表现出来,用拙朴的笔触和浓烈的色彩予以传达,成为与大自然的对话,具有非常直接的感受。同时他也于细微中感受静物的生命,画面显得厚实丰满,静物形象直入眼帘,让人领略朴实而宁静的意境。在这些作品中可见贾涤非拥有自己淡定而内在的心灵,外界的风格潮流似乎不能够惊扰他专注的世界,这样的心态在今天的艺术情形中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吉林艺术学院在油画教学和创作上形成了颇为深厚的积累,也是体现东北地区油画表现性风格的代表。我相信,贾涤非先生的展览在他的母校举办,将有利于研讨和认识地域文化与当代美术、艺术家的个性创造与中国油画发展之间的关系。祝展览圆满成功!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2016年9月
见微知著 以启后学
去年六月,在中国美术馆殷小烽雕刻作品展上遇到贾涤非老师,我向贾老师提议,在适当的时候回校做个展览,他欣然应允。今年时逢学校建校70周年。在校庆之际邀贾老师的作品回校做展览,意在与吉艺上下学子互勉成长,我想今后学校会不断的约请校友回校做展演。
自建校以来,学校培养出众多优秀的毕业生,特别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培养出大批在国内艺术创作领域卓有成就的大家,贾涤非是其中重要的一员。1973年贾涤非考入吉林省艺术学校(吉林艺术学院前身),开始其艺术之路,1977年毕业留校。这一年,恰好我入校学习,他教我们班素描静物课,我和我的同学成为贾老师留校任教后的第一批学生。几天前,旅居美国的同学张万新夫妇回国探亲,我们同学相聚时,还不约而同的回忆起四十年前贾老师画的雕花石膏罐、小提琴静物给大家留下难忘印象。
贾老师身上带有典型北方人率直大气的性格特征,同时又兼有艺术大家敏锐智慧的气质。应该说多年的学院派教育导致他格外关注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精神性,并使他再现客观现实的能力卓越超群,这也恰好为其青年时代在艺术语言上的突围奠定了绝好的技术基础。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环境与时代观念的剧烈变化深深地刺激了身处其中的贾涤非,使他认识到艺术的力量不在于模仿而在于表现,对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和锤炼是艺术家实现自身文化品格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正是基于这些思考,他在创作上不断地进行自我突破和再造,1986年,与胡悌麟老师合作的《杨靖宇将军》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此后,于80年代后期创作的《大渡河的回忆》和90年代创作的《收获的季节》、《尴尬图——戏人儿》等一系列作品先后获得了国内油画界的诸多奖项。至此,贾老师成为中国表现主义油画的代表性人物,可以说,在纷繁多元的文化线索和艺术谱系中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价值定位和风格语汇,同时也在由现代到当代的时代语境变迁中实现了自我超越。艺术文化的价值在于对现实的精神性拓展,贾老师这种具有个人化的意志坚守和艺术经验对于后人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借鉴。
贾老师执教于吉林艺术学院期间,其前沿性的教学观念和创作理念影响着东北区域尤其是吉林省油画界的诸多学子。应该说东北地域表现主义绘画掀起的热潮以及写意性绘画的发生与发展,都与他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至今,他仍以多变的面貌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践行……
祝贾涤非老师艺术之树常青。
吉林艺术学院院长 郭春方
2016年7月
发表时间/2016-09-22
阅读次数/ 丨返回丨
© 吉林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